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专业探索:物理(3)

来源:大学物理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数学家自然有能力给出一套兼容复数质量的理论模型,但解释为什么实数质量就足够描述现实世界则是数学家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物理学家所要思考

数学家自然有能力给出一套兼容复数质量的理论模型,但解释为什么实数质量就足够描述现实世界则是数学家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物理学家所要思考的问题。

专业前景

01

本科生毕业去向

物理系本科的培养方案整体上并不支持本科就业。换言之,如果从物理专业本科毕业时既没有申请到合适的研究生项目,也没提前规划好转行路线,就会陷入在没有任何职业技能的情况下被扔进就业市场的尴尬境地——实际上真正与物理系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只有教育行业,也就是去中学或教育机构教物理。

Σ

全国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中,大多数都会选择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比例一般在20%或更低,通常对应的也是提前规划好转行路径后就业的情况。

继续深造的去向是出国+国内(保研/考研),在疫情之前各院校出国读研的比例在20%~30%区间,美国是主要的出国目的地。国内读研的选择受推研政策影响,这一档的学校中,毕业成绩在前50%的学生基本都可以拿到推研资格,部分院校的推研资格甚至可以给到70%~80%。只有推研失败或希望选择的专业与本科专业跨度太大时才需要加入考研大军。

在研究生阶段继续选择物理方向的毕业生并不多,大部分都会转成与物理专业相关的其它方向(如偏理论的计算机科学、生物物理、信息物理等交叉学科)。在研究生毕业后也会依照这些方向就业。

Σ

对一流水平之下的,大部分985及较为强势的211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而言,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仍然相对较高,通常可以过半。但由于出国的难度显著提升,推研资格要求的成绩也更加严苛,部分院校甚至要求成绩前20%。

在这一背景下,加入考研大军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命运,此时提前规划好转行方向并做出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若能在研究生阶段进入与上一类学校毕业生类似的院校与方向,后续出路便不会有太大差异。

02

学术与业界

科研与就业的选择:若在硕士、博士时依然选择物理方向,那么在毕业后需要做一次是否坚持科研的选择。因国内外各类科研岗位都高度饱和,选择继续学术理想一般意味着长时间的激烈竞争与在非升即走制度下能否留到最后的问题,因此大多数毕业生都不会走学术路线。较为常见的路径包括

转行进入计算机、金融一类行业:由于物理系出身的硕士、博士通常有较好的数理基础,在一段时间的补课(如刷leetcode)与实习后,这类转行通常并不困难

选调进入政府部门:具体待遇视各学校政策而定,专业背景在此时不那么重要

依托专业知识进入业界:这是最常见的出路,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会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各类软硬件的设计、搭建、调试中,因此会产生很多外行人看起来难以想象的专业对口。以笔者个人经验举例,高温等离子体实验方向的毕业生可以去做微波器件或自动驾驶,而对外行人来说这样的“专业对口”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专业整体的文化氛围

作为课程难度较高的理论学科,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基本都需要在学习上倾注较多精力,换言之“内卷”的程度较高。但这种压力较大的氛围换来的是学生们扎实的数理基础以及各类交叉学科对毕业生的欢迎,是否值得取决于个人判断。

来源|集智CI

文章来源:《大学物理》 网址: http://www.dxwlzz.cn/zonghexinwen/2022/0502/961.html



上一篇:首期“物理之约”南开物理博士后学术论坛举办
下一篇:贵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大数据与信息工程

大学物理投稿 | 大学物理编辑部| 大学物理版面费 | 大学物理论文发表 | 大学物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大学物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