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大江东|杨福家:两段人生皆卓越:从物理学家(2)

来源:大学物理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所好的学校,会给你一个好的氛围,让你不知不觉地接受到好的素养教育;而好的老师能发现你的长处,能够引领你走上一条科学的道路。”他从复旦

“一所好的学校,会给你一个好的氛围,让你不知不觉地接受到好的素养教育;而好的老师能发现你的长处,能够引领你走上一条科学的道路。”他从复旦“名师上基础课”中如此感悟。

杨福家平素和蔼可亲。“一点架子都没有,还经常开玩笑。”他的秘书杨柳回忆。

毕业于复旦原子核物理专业并留校任教的陈建新教授,认为恩师“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也对学生十分信任、放手。杨福家曾让他从五本英文期刊中,找出感兴趣的内容并写出体会,陈建新不到两周提后,却被告知“写得不错,但不是我想要的”,要他重写。

1993年,杨福家成为新中国第五任复旦大学校长。

历数杨福家的头衔和荣誉,有长长一串。

7月9日,宁波诺丁汉大学在线上线下举办2022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校长杨福家院士通过典礼手册,为毕业生留下寄语。

好老师,要善于发掘学生闪光点

2021年,已抱恙的杨福家坚持到场,像每年毕业季那样,穿戴起镶金边的校长袍、博士帽,亲自为每一位宁波诺丁汉应届毕业生送上祝福,“对我来讲,是很累。但对学生们来说,这是他们一生中的唯一。”

1978年,他在复旦建起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培养出国内第一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

杨福家1936年生于上海,小时候淘气,被视为“差生”,初中时遭勒令退学。1954年从格致中学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大四,一级教授卢鹤绂开设的原子核理论课,让他领略绚烂的“物理之美”,从此一生钟情原子核物理学。

杨福家一直保持对新知的敏锐与求索。1997年,他受邀参加美国总统早餐会,首次听到“知识经济”新词,瞬间意识到这是一个“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经济”时代的开始。回国后即先后在《文汇报》《人民日报》撰文,这个新词不胫而走。

他说:“我的人生分成了两个阶段,1991年以前,以教学科研为主;1991年以后,以管理为主。我这个人一生追求卓越,什么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为一流高校建设下了几步“先手棋”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沈伟其眼中,杨福家精力旺盛,平易近人。杨福家常在世界各地开展工作,往往一下飞机就能召开一场新的会议,条理清晰开展下一步工作。对管理人员、教师、校工或学生,他都十分亲切。杨福家捐出个人积蓄成立“梦想奖学金”,激励在第二课堂表现出优秀潜质的学生。

杨福家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计划,出台“首先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等教学举措。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这一系列本科教学的变革在上世纪90年代堪称“石破天惊”,由此布下若干“先手棋”。1998年,复旦参与李政道先生设立的“?政学者”本科生科研学术计划。这是国内第一个在本科生中以“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为模式的科研计划,让学生全过程了解科研思维方式、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计划基础上,又发展出“望道”、“曦源”等项目供本科生参与,进而完善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体系,立足科研,兼顾应用。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他亲自回复学生来信,让学生走上课堂讲台,开展小组合作调研,鼓励独立思考能力。学校接待厅上有句标语,“一流的学术造就一流的人才”,杨福家建议改成“一流的学术成就一流的人才”。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徐亚芬说,由“造就”而“成就”,意味着从批量生产毕业生模式,转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舞台。

杨福家在教育管理与研究领域视野开阔,思考渐深,成为新教育理念与高教改革的有力鼓呼者、实践者。

“要让大多数毕业生感到:‘这个学校改变了我一生',这是衡量大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2004年“上海光源”动工,2010年对外开放,总投资12亿元,成为中央与地方合作投资建设大科学工程首例,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打下坚实桩基。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文章来源:《大学物理》 网址: http://www.dxwlzz.cn/zonghexinwen/2022/0721/1010.html



上一篇:复旦大学原校长、著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逝世,
下一篇: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逝

大学物理投稿 | 大学物理编辑部| 大学物理版面费 | 大学物理论文发表 | 大学物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大学物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