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原子历史伦理

来源:大学物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早在本世纪初叶,爱因斯坦就从理论上论证了原子中蕴藏着无比的能量。随后在20年代后期,费米在罗马大学物理系从实验上证明了这一点。在本世纪群星灿烂的核物理研究星座中,爱因
早在本世纪初叶,爱因斯坦就从理论上论证了原子中蕴藏着无比的能量。随后在20年代后期,费米在罗马大学物理系从实验上证明了这一点。在本世纪群星灿烂的核物理研究星座中,爱因斯坦和费米堪称最为辉煌的两颗。有关爱因斯坦生平传记的中文著作和中译本已屡见不鲜,而关于费米的传记中文著作或译本尚不多见。由费米夫人劳拉·费米所写的这部传记,以通俗的语言叙述了人类对原子的解密直至原子弹使用的全过程,颇便于一般非专业读者的阅读。同时她又以家庭成员的身份,记录下了诸多饶有趣味的身边琐事,使读者从一个侧面亲切地了解到一个卓越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和情趣。这里随手列举几则如下:故事一:1942年费米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芝加哥大学网球场实验加速器获器获得成功。当晚恰值费米夫妇宴请小组的同人,每个与宴的客人来到他家的第一句问候都是:“祝贺你”。由于当时严格保密,费米夫人全然不知道实验的事。当她听到每个客人都向费米祝贺时,感到惶惑不解,就问客人祝贺什么?但所得到的,全是答非所问。如,有的客人环顾左右而言他,有的客人就含糊其词地说,费米不是很聪明能干吗?不该祝贺吗?来客中独有一位唯一的女工作人员伍兹小姐回答得十分具体。他悄悄告费米夫人说:他击沉了太平洋上的一艘日本主力舰。·什么?费米远在芝加哥,居然击沉了太平洋上的一艘日本主力舰?费米夫人疑问道,难道是发明了激光武器?(即第一次大战时被称为“死光,,的。)故事二:战时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重要科学家,每人都配备有一名保镖。在阿拉莫斯时的一次假日,费米想去郊游,但是战时汽油配给限制是极为严格的,非因公得不到批准。这使费米犯了难。此时他的保镖鲍迪诺就自告奋勇向费米说:你去郊游是因私,按照规定不得配绐汽油。我的任务是随时随地跟踪保护你。我伴随你,无tQ;.到哪里去,都是因公。于是的迪诺以此为由,正大堂皇地因公领了汽油,费米也就顺便搭乘了鲍迪诺的车子。故事三:战时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每个科学家都须使用一个假名。康普顿在芝力口哥,他去西部阿拉莫斯基地时用一个假名,到东部时另用一个假名。一次在飞机上,空中小姐问他的姓名,他揉揉睡眼望着窗外,反问说:我们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因为在东部和西部,他各有一个不同的名字,原子裂变的成功使得人类第一次掌握了太阳能以外的能源。在此之前,万事万物都是要靠太阳的;但是自此而后,就不必非靠太阳不可了。从此人类也就可以和太阳分庭抗礼,也可说是人类对于上帝恩赐的一种挑战,一种背叛。但是上帝是一个骄横狂傲的上帝,他不能容许人类和他抗衡,他要惩罚人类。人类凭什么和他较量?就凭知识。知识是禁果,吃了禁果,人就可以和上帝一样高明,因此在各个民族的古老传说里,知识都是被诅咒的。究竟核能这种人类空前的大知识,会不会带来人类空前的大灾难?——这就只好有待历史来作见证了。说来像是讽刺,对二次大战研制原子弹贡献最大的两个人都来自法西斯国家。爱因斯坦来自德国,因躲避法西斯的迫害,1933年移居美国。费米是意大利人,最初的贡献也是在意大利做出的,曾在意大利被吹捧为是法西斯主义在科学上的胜利,费米本人早就对法西斯心怀不满,1938年他趁被授予诺贝尔奖去瑞典领奖之际,由瑞典迳赴美国。二战中他是以敌侨身份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的。1939年秋第二次大战爆发,此时德国科学家哈恩和迈特纳在德国境内以慢中子轰击铀已获得成功。这个消息促使在美国的几位核科学家敦请爱因斯坦出面写一封倌致罗斯福总统,促使他注意原子弹可能发展的情况。罗斯福总统决定立即着手进行,于是原子弹的研制计划由此正式揭开序幕。1945年6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成功地爆炸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制造工作紧锣密鼓地加速进行。8月6日一架B--25型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原子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原子弹的投掷加速了、乃至决定了日本的投降?这个问题众说纷坛,迄无定论。似乎由此可见,原子弹是在最后起了决定作用的。但其间曾涉及的,有一个争论之点似hS(一提。原子弹是大规模的杀伤武器,遽然使用,很可能引起人们思想情绪的强烈反应和反弹。因此有人建议,应该事先向日本或者向全世界发出一个警告,并在无人·45I译著拾零—区做一次示范表演,使日本和全世界都厂然于它的威力,在道义上也更可以说得过去:然而当时的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在事后所写的回忆录则说:当时原子弹成功与否,尚无完全把握。如果事先作出警告而临场却未爆炸,就.不免成为一场笑柄丫。所以这一建议终于未被采纳。史汀生的回忆又说: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乃是当时美国武器库中所仅有的两颗。如要再投,尚需加工赶制。日本当时并不知道这一点。不过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促使日本投降的,并不仅仅是那两颗投在日本本土上的已经爆炸了的原子弹,而是还有必将继之源源而来的千百颗原子弹。是这个可怕的前景,促使得日本决定投降的。史汀生的这一番解说,看来也颇为言之成理。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日本的战败固然已无可怀疑;但是原子弹究竟应该使用与否及其利弊得失,仍然是当代史中一个议论不休的问题。三留绐后世的更严重的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广岛一颗原子弹消灭了十六万人,绝大多数都是非武装的平民。日本有不少人谈到此事,至今耿耿于怀,愤懑难平,不过,可以反问一下,假如是德国或日本当时领先掌握了原于弹,难道就绝不会使用它攻击对方吗?二次大战后,纽伦堡国际法庭审判德国战犯,许多战犯都被控犯有反人道罪,即在战时杀害过无辜的平民。而多数被告者的辩护词几乎照例是:在战争中,残酷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大概人类有史以来,从没有任何战争是绝对不曾伤害无辜的。其间的界限应该怎么划?是不是目的就可以辩护(iustify)手段,乃至可以走到只问目的、不择手段的地步,像是马基雅维里所主张的;抑或:你不能用一个坏手段,达到一个好目的,只有手段是正当的才能辩护目的是正当的,像是洛克所主张的。热核.武器诚然是威力无比地要大过于传统武器,但二者并没有性质的不同,都是要杀害人的,正如在历史上热兵器的威力要大于冷兵器,但二者的性质是一样的,其功用并无不同。1937年日本侵华并没有配备核武器,但是只用热兵器和冷兵器(例如代表大和魂的军刀/,仅仅南京一座城市就屠杀丫中国人民三十万之众,那数晕远远超过了广岛原子弹之下的无辜受难者。简直无法想象,根据什么尺度,南京大屠杀就比原子弹来得更仁慈一些。中国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有些日本人一提到广岛就耿耿于怀,却不肯也同时提到南京大屠杀呢?是不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准则就是:只看到别人身上的错,而看不到(像《福音书)中所云)自己眼中的刺呢y·46·发明原子弹是少数专家的事,费米小组最初在罗马只有三五个人,到芝加哥后组织扩大了,但即使最后到阿拉莫斯研制成功,真正了解并参与机密的也不过为数寥寥的少数人。其余的工作人员乃至科学家们的眷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性质的工作,是为着什么一个最后目的。然而原子弹一旦出世之后,它就不再是少数科学家的事了,而是成为了关系到全世界数十亿人民的命运和人类前途的大事,其中也包括各个国家的核专家和当权者在内。尽管绝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原子的奥秘,但那奥秘却又和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早在1945年8月,几乎在人们沉溺于胜利最初的一阵放歌纵酒的同时,就听到有不同的声音,在社会上,也在科学家们中间出现了谴责的沦凋,认为原子弹乃是人类道德的沦亡。科学家们在战争情绪高涨的年代里,纷纷走下大学讲坛去直接从事更实际的战时工作,为争取胜利而奉献自己,——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然而应该想到,武器归根到底并不是掌握在发明它的人们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谁能保证举世的当权者之中就绝不会有一个野心家,在狂热之中或在绝望之中,不惜孤注一掷以求一逞呢?谁又能保证原子秘密永远不会扩散,除了现有的核国家而外,就再不可能有别的国家加入到核俱乐部里来呢?科学家们忧心忡忡地想到这一点时,也曾提出过要成立一个国际管制委员会的建议。但费米不肯在这个建议上签名,他认为它太不现实,是实现不了的。确实,这个建议始终也没有实现。核裁军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也只停留在善良愿望的口头阶段上。二战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之所以没有发生核战争,或许是因为核威慑的力量制止了人们的轻举妄动(有如某些理论家所断言的那样).也或许是因为——这要感谢上帝了——手里掌握了核武器的人(毕竟人数不多,至今全世界也才只有五个核国家)并不想打一场核大战;而不惜、乃至一心想要动用核武器的少数战争狂人,手里却又没有掌握核武器。如果是由于前一种原因,那实在是一种太危险的势力均衡厂。有朝一日这个均衡一被打破(任何均衡终究是不断要被打破的,不会永世长存),人类的前途将不堪设想;更何况随着不可避免的核扩散,终究无法保证核武器就永远不会落入战争狂人、野心家、冒险家之手。已故的法国戴高乐将军对这一前景是悲观的;他认为武力不比金钱,一个守财奴的手里积累了大鼍钱财,可以永远都不去花费;但是手中积累了巨大武力的人而永远不去加以使用的,历史上尚无先例。知识就是力量。但力量究竟被引纳何方,是造福人

文章来源:《大学物理》 网址: http://www.dxwlzz.cn/qikandaodu/2021/0409/493.html



上一篇:走近清华园
下一篇:普通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大学物理投稿 | 大学物理编辑部| 大学物理版面费 | 大学物理论文发表 | 大学物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大学物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