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别人家的孩子是这样长大的

来源:大学物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别人家的孩子” 眉清目秀的北京高中生胥晓宇在同龄人中间有着世外高人般的名声。 在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的“竞赛党”们聚集的网络社区,他被称为“胥神”,因为他“刷新了大

“别人家的孩子”

眉清目秀的北京高中生胥晓宇在同龄人中间有着世外高人般的名声。

在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的“竞赛党”们聚集的网络社区,他被称为“胥神”,因为他“刷新了大神的纪录”。 有人开玩笑说,出于对他的膜拜,跪到“双膝已毁”。

胥晓宇先是入选了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国国家集训队, 其间请假参加全国数学奥赛获得金牌, 因此又入选数学国家集训队。 若不是规则要求不能同时参加, 他可能会出现在两个学科的国际奥赛中。

最终, 数学金牌的竞争者们少了一位劲敌。 2014 年7 月,胥晓宇和4 名队友赴哈萨克斯坦参加了第45 届国际物理奥赛。一名加拿大队员碰到胥晓宇, 立即客气地向他打听 “认不认识胥晓宇”。 这位加拿大的同龄人说胥在加拿大非常出名——尤其是在数学奥赛上!”

物理竞赛, 胥晓宇在374 名选手中获得了第一名。

从小到大, 胥晓宇都是那种因为成绩优秀而常被家长们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甚至没有考虑过升学的问题。 在声名显赫的北京人大附中, 他的各科成绩都在前列, 在将大半精力投入竞赛之前, 他的学业成绩一直在年级前三, 这意味着北大或清华任选。 高二那年他获得国内数学奥赛金牌, 进入国家集训队, 被北大预录取。

2014 年, 教育部调整了高考加分政策, 获得奥赛全国奖项的高中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 但国家队的集训队员例外。 今年高中毕业前, 他的名字出现在北大的保送生名单里。

但他 “浪费” 了这个机会。高考两个多月前, 他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 每年4万美元的奖学金。 收到通知当天, 是他18 岁生日。

他觉得自己 “运气不错”。 普林斯顿面试那天, 他正在南开大学接受物理国家队集训。 考官恰是一位天体物理学者。 面试一开始, 两人就直接聊起了物理。

但 “运气” 是这位少年极少提到的事情。 他迄今为止的整个求学生涯都伴随着无法取巧、 无法仅凭运气来取胜的激烈竞争。

最初的动力是虚荣心他并非自己选择了奥赛之路。跟很多孩子一样, 他是被父母送去参加课外培训班的。 不同的是, 他找到了快乐。

如今, 在他应约写给其他学生的建议中, 就包括 “不推荐报5 个以上课外班, 不推荐家长为了成绩威逼利诱”。 他也不主张熬夜学习,听说有人除夕之夜还在复习, 他表示 “很不能理解”。

胥晓宇强调,对奥赛不能“一棍子打死”。 竞赛对于将来的基础科学学习大有裨益,不能因噎废食。

他坦言, 小时候参加数学竞赛, 难免有一种虚荣心。 但是高中以后, 虚荣心虽在, 更多的是求知欲和乐趣的支撑。 有些家长逼着孩子学奥数, 以利于升学, 这种现象肯定存在, 或许还占了一大半。“大部分人不可能一开始就觉得数学特别美”, 不过, 兴趣可以是后天培养。 受人夸奖的 “自得”, 成为学下去的动力, 直到对数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也有过挫折, 高中一度连省级队都没能入选。 不过, 他很坦然。 他曾想过, 如果进不了国家队, “也不能算是一个失败”。“因为当我就这样坚持下去, 当我终于可以勇敢地面对这一切, 当我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去面对数学, 并且用全身心去热爱数学的时候, 我觉得我就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的想法接近于越南产生的第一位菲尔兹奖得主吴宝珠。 吴宝珠也曾是国际奥赛金牌得主, 在奥数竞赛中喜欢上了数学, 高中毕业后决定以数学为业。 最近刚刚揭晓的史上第一位菲尔兹奖女性得主玛利亚姆·米尔札哈尼,也曾是两届奥数金牌得主。

跟他们一样,18 岁的胥晓宇已经想好, 将来希望从事数学和物理研究工作。 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申请书上只填了这两个方向。

多年来, 国内众多高考 “状元”最爱扎堆的是商学院,而胥晓宇“完全没有想过”去商学院。“说得自满一点儿,简直是对我数学、物理天赋的浪费”。 他说。

学霸并非书呆子奥赛拿到第一名, 胥晓宇已经超出了他高中时代的“成功”目标。 但他没兴奋多久,“还不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吗? ”

他认为, 自己身上 “必须承认”的一个缺点是,有一点自负。优点则是有自知之明,“知道在哪个地方可以自负, 哪个地方不要说自负了,连自信都没有”。

在他看来, 至少在数学和物理竞赛方面,他是“极度自信的”,但是,现在自己“还什么都不是”,要学的知识还有很多, 何况还有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

文章来源:《大学物理》 网址: http://www.dxwlzz.cn/qikandaodu/2021/0321/445.html



上一篇:一个大学物理老师的未来年畅想
下一篇: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

大学物理投稿 | 大学物理编辑部| 大学物理版面费 | 大学物理论文发表 | 大学物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大学物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