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教物理的体育老师,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

来源:大学物理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你的物理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是的,他拿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模仿的段子,但有真实的原型。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Wüthrich),是一位狂热的运动爱好者

你的物理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是的,他拿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模仿的段子,但有真实的原型。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Wüthrich),是一位狂热的运动爱好者,即使年过半百,仍然活跃在足球场。他担任过体育老师和滑雪教练,还因此收获了爱情和家庭。

而在科学领域,他的研究横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他获得了化学博士的学位,之后的研究转向生物物理学。他曾经在中学教授过物理和化学课,现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教授、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结构生物学教授。他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库尔特·维特里希(右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图|nobelprize.org

童年生活奠定人生基调

1938年10月4日,维特里希在瑞士阿尔贝格出生。童年时代,他住在满是农田、森林和河流的小镇上。维特里希的母亲家经营一家餐厅面包店;他的祖父喜欢钓鱼和狩猎,祖父的炖野兔在当地是广为人知的秋季佳肴。

童年的生活环境,为维特里希奠定了人生的两大主基调——科学和体育。他的家庭居住在历史悠久的农舍中,生产各种各样的农产品,与动植物的亲密接触唤起了维特里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维特里希本打算成为一名森林工程师,虽然后来改变了主意,但他仍然喜欢照看家族森林——从祖父辈开始,他们一家三代人在这里植树。

瑞士有山有湖的自然环境,令维特里希成为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他是滑雪迷,可以天天泡在滑雪场,乐在其中。他还喜欢钓鱼,是新西兰怀蒂昂格(Whitianga)水星湾钓鱼俱乐部会员,该俱乐部的知名会员包括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和赞恩·格雷(ZaneGrey)等。

库尔特·维特里希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图|WLF

想当体育老师的科学特优生

1952年,维特里希从乡村学校转到城里的高中就读。受二战影响,许多欧洲国家的大学教授到中立国瑞士避难,维特里希因此得以在中学时就遇到许多优秀导师,他成为了七名按大学教育水准学习数学和物理的“自然科学”的特优生之一。之后,他进入伯尔尼大学学习,并拿到了数学、物理和化学的硕士学位。

然而,这位特优生最初的职业规划,却是既能上科学课,又能带体育课的中学老师。维特里希回忆说:“自然科学对我来说一直都很有趣,但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将成为与体育运动高度相关的高中老师。”

因此,在就读大学期间,维特里希每年冬天都会在瑞士的山地度假区担任滑雪教练。1959年到1965年,维特里希在高中兼职任教,先后在三所中学分别教授物理、化学和体育。

1962年到1964年,维特里希在巴塞尔大学度过了最后的学生时光。他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但主修的却是体育——包括每周约25小时的高强度体育锻炼,以及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医学预科课程。

虽然体育最终没有成为维特里希的终生职业,却令他收获了爱情和家庭。1961年,当他在伯尔尼度假区担任滑雪教练时,他遇到了他的妻子玛丽安·布里纳(MarianneBriner)。他们于1963年结婚,之后儿女成双。

库尔特·维特里希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图|WLF

跨领域研究导向诺奖成果

在维特里希的学生时代,核磁共振光谱学才刚被引入作为化学分析工具,分子生物学还尚未确立为独立学科,最初的三维蛋白质晶体结构也刚出现。他在伯尔尼大学学习的课程组合,为他后期科学生涯打下了良好基础。

完成博士课程后,维特里希在巴塞尔度过了一年,专注于溶液中金属配合物的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1965年春,维特里希一家搬到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

1966年在伯克利开展博士后研究

图|nobelprize.org

1969年10月,维特里希回到瑞士,加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和化学工程师鲁道夫·鲍曼(RudolfBaumann)、研究固态EPR的物理学博士雷格拉·凯勒(RegulaKeller)等科学家一起工作,1973年,后来成为哈佛医学院教授的研究生格哈德·瓦格纳(GerhardWagner)加入研究小组。

文章来源:《大学物理》 网址: http://www.dxwlzz.cn/zonghexinwen/2022/0126/921.html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本被男生“整容”,物理虐他千百遍
下一篇:《大学物理实验》杂志怎么样,如何投稿,什么

大学物理投稿 | 大学物理编辑部| 大学物理版面费 | 大学物理论文发表 | 大学物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大学物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